测温的时代终将过去。
测量腰围的时候到了。
在这里,你还在为穿不上去年买的牛仔裤而生气;
那边又搜到了女明星的“卡通腰”和“蚂蚁腰”。
吉娜前阵子参加《天天向上》测腰围。
为什么腰这么让人羡慕?
不仅因为护眼,还因为腰围是预测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。
身体质量指数(体重指数)是医学上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的主要指标。
但有时正常的身体质量指数并不意味着你不胖。
比如,随着年龄的增长,肌肉减少,体重减轻。虽然你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,但你实际上携带了多余的脂肪。
根据加拿大,的一项研究,2007年男性的腰围比腰围粗了1.1厘米,而女性的腰围则比腰围粗了4.9厘米
如果这些脂肪堆积在腹部和内脏,它们就是腹型肥胖
一项研究表明,即使身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内,在6.9%仍有男性在7.7%,女性在腹型肥胖
腹型肥胖是一种隐性肥胖,无法用体重秤来衡量。用尺子量腰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。
与均匀肥胖相比,腹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。
近日,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学会联合发布共识,建议在体检中,除了身体质量指数,还应测量腰围,以便尽早发现健康风险。
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学会发布共识。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74-019-0310-7
身体质量指数不够,为什么还要量腰围?
因为在预测某些疾病的风险时,腰围比身体质量指数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:
或者身体质量指数变大,可能是肌肉量的增加;腰围变粗,只能说明腹部和内脏堆积了太多的脂肪。
lass=”pgc-img-caption”>▲ 腹型肥胖,或中心型肥胖,腹部和内脏都堆积了很多脂肪/mayoclinic
很多研究表明,腰围粗的人患各种代谢疾病的风险更大,死亡风险也会增加;即使BMI在正常范围。
▌ 中国对24万人的汇总分析研究显示,腰围超标的人患各种疾病的风险,是腰围正常的人的:
- 高血压:2.3倍
- 糖尿病:2~2.5倍
- 高甘油三酯血症:2.5倍
- 冠心病、动脉粥样硬化:2.1倍
▌欧洲一项对35万多人、平均随访9.7年的研究显示,相同BMI下
腰围每粗5cm,
死亡风险上升17%(男)和13%(女)
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》,也首次纳入了”腰围”这个风险预测变量。有需要的朋友,可以登录这个网站评估一下。

中国的腰围标准是:女性≥85cm,男性≥90cm就是「腹型肥胖」了。
这个标准对BMI正常的人来说,可能太宽松了,很多隐形的胖友可能会被漏诊。所以权威机构的最新建议是:不同BMI类别采用不同的腰围筛查标准,而不是不论胖瘦、性别、老幼都用一个标准。

▲参考资料[1]
这张表是国外学者提出的不同BMI类别的腰围筛查界值,适用于白人。
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细分筛查标准。另外一组关于腰围的数字可以了解一下:女性≥80cm,男性≥85cm 。
腰围超过这两个值、但还没到腹型肥胖,称为「中心型肥胖前期」。意思是:患病风险已经开始增加了,要重视了。


很多人是绕肚脐一圈测量,这种方法也可以;但不够准确,尤其是对肥胖的人来说。(肚子太大,肚脐眼位置下移)
WHO推荐的测量方法是:肋骨最下面的点,和盆骨最上面的点,这两个点连线的中点,水平绕一圈。

简易的测量方法是肚脐眼上0.5-1.0cm处,水平环绕一圈。
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推荐的测量方法是:髂骨的最高点处,水平绕一圈。用这个方法测出来的数值跟用WHO的方法有差异,尤其是女性,差异比较大。但不要紧,不影响预测疾病风险。

▲WHO和NIH的方法有差异,但不影响。
只要保持统一,用同样的方法测、正确测量就可以了。比如,皮尺不能勒着皮肤、不能有意识地收腰或挺腹等。
至于买裤子的腰围,就看你裤子提到哪里了。

根据国家体育总局《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》的数据显示:
30~34岁 男性平均腰围 85.3cm
40~44岁 男性平均腰围 87.3cm
45~49岁 男性平均腰围 88cm
30~34岁 女性平均腰围 75.8cm
40~44岁 女性平均腰围 79.1cm
45~49岁 女性平均腰围 80.6cm

已婚人士,尤其是已婚男性,大半只脚已经踏入肥胖界了。
上有老小有小的年纪,为了自己和家人,都该瘦瘦腰、减减肥了!
常规、中等强度的运动和/或饮食干预,就可以实现要为减少,降低疾病风险。
2020年定个小目标,一起努力吧。
